顯微鏡的七種觀察方法
一.明視野觀察
明視野鏡檢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種鏡檢方式,廣泛應用于病理、檢驗,用于觀察被染色的切片,所有顯微鏡均能完成此功能。新泰科儀器INTEKE.CN
二.暗視野觀察
暗視野實際是暗場照明發(fā)。它的特點和明視野不同,不直接觀察到照明的光線,而觀察到的是被檢物體反射或衍射的光線。因此,視場成為黑暗的背景,而被檢物體則呈現(xiàn)明亮的象。
暗視野的原理是根據光學上的丁道爾現(xiàn)象,微塵在強光直射通過的情況下,人眼不能觀察,這是因為強光繞射造成的。若把光線斜射它,由于光的反射,微粒似乎增大了體積,為人眼可見。
三.相差鏡檢法
在光學顯微鏡的發(fā)展過程中,相差鏡檢術的發(fā)明成功,是近代顯微鏡技術中的重要成就。我們知道,人眼只能區(qū)分光波的波長(顏色)和振幅(亮度),對于無色通明的生物標本,當光線通過時,波長和振幅變化不大,在明場觀察時很難觀察到標本.
相差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是,把透過標本的可見光的光程差變成振幅差,從而提高了各種結構間的對比度,使各種結構變得清晰可見。光線透過標本后發(fā)生折射,偏離了原來的光路,同時被延遲了1/4λ(波長),如果再增加或減少1/4λ,則光程差變?yōu)?/2λ,兩束光合軸后干涉加強,振幅增大或減下,提高反差。在構造上,相差顯微鏡有不同于普通光學顯微鏡兩個特殊之處:
1.環(huán)形光闌位于光源與聚光器之間,作用是使透過聚光器的光線形成空心光錐,焦聚到標本上。
2.相位板在物鏡中加了涂有氟化鎂的相位板,可將直射光或衍射光的相位推遲1/4λ。分為兩種:
1.A+相板:將直射光推遲1/4λ,兩組光波合軸后光波相加,振幅加大,標本結構比周圍介質更加變亮,形成亮反差(或稱負反差)。
2.B+相板:將衍射光推遲1/4λ,兩組光線合軸后光波相減,振幅變小,形成暗反差(或稱正反差),結構比周圍介質更加變暗
四.微分干涉稱鏡檢術
微分干涉鏡檢術出現(xiàn)于60年代,它不僅能觀察無色透明的物體,而且圖象呈現(xiàn)出浮雕壯的立體感,并具有相襯鏡檢術所不能達到的某些優(yōu)點,觀察效果更為逼真。
微分干涉稱鏡檢術是利用特制的渥拉斯頓棱鏡來分解光束。分裂出來的光束的振動方向相互垂直且強度相等,光束分別在距離很近的兩點上通過被檢物體,在相位上略有差別。由于兩光束的裂距極小,而不出現(xiàn)重影現(xiàn)象,使圖象呈現(xiàn)出立體的三維感覺。
五.偏光顯微鏡
偏光顯微鏡的特點:偏光顯微鏡是鑒定物質細微結構光學性質的一種顯微鏡。凡具有雙折射的物質,在偏光顯微鏡下就能分辨的清楚,當然這些物質也可用染色發(fā)來進行觀察,但有些則不可能,而必須利用偏光顯微鏡。雙折射性是晶體的基本特性。因此,偏光顯微鏡被廣泛地應用在礦物,化學等領域。在生物學和植物學也有應用。
六.浮雕相襯顯微鏡
1975年,RobertHoffman博士發(fā)明
2002年,專利到期,各顯微鏡廠家紛紛推出采用以自己名義命名的RC技術產品
原理:斜射光照射到標本產生折射、衍射,光線通過物鏡光密度梯度調節(jié)器產生不同陰影,從而使透明標本表面產生明暗差異,增加觀察對比度
特點:提高未染色標本的可見性和對比度;圖象顯示陰影或近似三維結構而不會產生光暈;可檢測雙折射物質(巖石切片、水晶、骨頭);可檢測玻璃,塑料等培養(yǎng)皿中的細胞,器官和組織;聚光鏡的工作距離可以設計的更長;RC物鏡也可用于明場,暗場和熒光觀察
七:熒光顯微鏡熒光鏡檢術是用短波長的光線照射用熒光素染色過的被檢物體,使之受激發(fā)后而產生長波長的熒光,然后觀察。
優(yōu)點:
•檢出能力高(放大作用)
•對細胞的刺激小(可以活體染色)
•能進行多重染色
用途:
•物體構造的觀察——熒光素
•熒光的有無、色調比較進行物質判別——抗體熒光等
•發(fā)熒光量的測定對物質定性、定量分析